尿激酶原是一种基因工程制备的药物,也是一种新型的特异性溶栓药物。其结构为单肽链,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可持续发挥溶栓作用。在血管内无血栓存在时,尿激酶原具有有限的酶活性,但在与血栓接触后,血栓纤维蛋白部分溶解,使纤维蛋白E片段暴露,从而增强了尿激酶原的酶活性,使其将纤溶蛋白酶原转化为纤溶蛋白的活性增加500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尿激酶原可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尤其是与C端两个赖氨酸残基结合的纤溶酶原,进一步增强了尿激酶原的活性。
尿激酶原主要用于治疗血栓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肺栓塞、脑卒中等疾病,因其溶栓能力强、血管再通率高、出血风险小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AMI的危险性主要为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患者死亡。AMI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如心包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ST段抬高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管理指南》指出,早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进行再灌注疗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死亡风险。此类疗法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药物溶栓两种方式。PCI是目前冠状动脉再灌注的首选方法,它通过支架置入和球囊扩张等手段迅速打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然而,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出现微血栓形成或微循环障碍,出现冠状动脉无复流或慢血流情况。在条件有限的地区,由于缺乏成套的医疗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单纯静脉溶栓疗依旧是恢复心肌再灌注的首选方案。有研究显示,如果从AMI急性发作到实施PCI的时间超过两小时,PCI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冠状动脉再开通率将低于单纯溶栓治疗。有专家认为,静脉溶栓和PCI联合的治疗方法,既能克服治疗延迟的问题,又能提高血管开通的成功率,展现出较好的治疗前景。
以上研究显示,尿激酶原在治疗AMI上效果更佳,能更有效地恢复心脏血流灌注、降低心脏受损标志物指标,保持血浆中的纤溶平衡,且只对血栓形成部位产生作用,对人体正常部位产生影响较小,有着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在PCI手术中联合使用尿激酶原溶栓的初期治疗效果优于仅采用PCI或静脉溶栓的方式。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脑梗死通常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血管狭窄,导致血流缓慢、局部血供下降和血栓形成,终末期形成脑梗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脑血管介入和溶栓两种方式。介入治疗虽然能迅速救治患者,但其对高端设备和专业团队的需求限制了其在部分医疗机构的应用。静脉溶栓作为首选策略,能在患者脑梗死初期有效恢复受损脑区功能,减少中枢神经损伤,提升预后。目前,阿普替酶和尿激酶是溶栓治疗中主要使用的药物。在脑梗死发作后的可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梗塞灶周围半暗带脑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预期恢复程度。
关于尿激酶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的有关研究显示,治疗方案分为高剂量组(尿激酶原50mg)、低剂量组(尿激酶原35mg)和对照组(阿替普酶),每组各40例,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溶栓后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升高(P<0.05),神经功能因子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高、低剂量组Barthel指数、SF-36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低剂量组可维持更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显示,尿激酶原对于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状况具有显著效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出色,因而推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这两种形式。DVT通常发生在下肢,症状包括患侧肢体红疹、间歇性或持续性肿胀、皮肤温度上升,可能伴随疼痛。DVT的血凝块如果移动至肺部,可能引起肺动脉栓塞,表现为难以缓解的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胸痛、心率加快及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还有研究显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导管溶栓与抗凝治疗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栓溶解,防止其进一步形成和扩散,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连续应用20mg小剂量尿激酶原治疗67名急性肺栓塞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尿激酶原具有的高效性与安全性为治疗高危急性肺栓塞提供了更优秀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下肢动脉血液的流速较快、压力较大,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形成血栓。然而,一旦出现动脉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高凝状态、动脉管腔狭窄等情况,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目前,对于该病常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置管溶栓、动脉切开取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机械血栓清除等,并辅以抗凝治疗,已经在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有研究比较了尿激酶原和尿激酶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治疗中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尿激酶组相比,尿激酶原组在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该试验并未进行远期通畅率的随访,对患者的长期影响并无明确结论。因此,尿激酶原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治疗中的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确认,同样也说明对于研究尿激酶原在下肢动脉血栓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思路。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
成熟药涂支架对重组人尿激酶原应用的启发,利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制备药物释放系统是当前化学技术中最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医疗器械上应用药物制剂控释,特别是在支架或药物球囊上涂层,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大量试验证实了尿激酶原的药理作用,其在溶解血栓性疾病的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临床上广泛认可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在许多病例的治疗中作为首选药物。然而,对于临床应用尿激酶原还需进一步优化剂量选择和溶栓时间,尿激酶原的规范化使用指南还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确立。此外,尿激酶原在新领域的应用,如药物涂层支架、超声介导的载药溶栓系统等可能是未来尿激酶原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信息来源:米内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作品问题,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