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请您 【登陆】 或 【注册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
  • 电话:024-81249009
  • 传真:
  • 邮箱:lnsyyhyxh@163.com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海路28号,沈阳中关村创新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内容 从“卡脖子”到“全球首发”:中国药企如何将封锁线变起跑线?

从“卡脖子”到“全球首发”:中国药企如何将封锁线变起跑线?

摘要: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战,如同一场“产业地震”,猛烈冲击着国内创新药领域。一边是关税“大棒”高悬,让不少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另一边却是国产创新药在压力之下,加速突围、弯道超车的曙光初现。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危机中捕捉机遇,在挑战中找准破局之路,已经成为关乎中国创新药产业未来的关键命题。 回顾本次美国对中国药品关税战的主要事件列表,可以看到美国对华关税战的升级逻辑清晰可见。美国以所谓“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中国生物医...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战,如同一场“产业地震”,猛烈冲击着国内创新药领域。一边是关税“大棒”高悬,让不少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另一边却是国产创新药在压力之下,加速突围、弯道超车的曙光初现。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危机中捕捉机遇,在挑战中找准破局之路,已经成为关乎中国创新药产业未来的关键命题。



      回顾本次美国对中国药品关税战的主要事件列表,可以看到美国对华关税战的升级逻辑清晰可见。美国以所谓“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中国生物医药核心领域展开猛烈攻势。据相关报道,部分关键设备如流式细胞仪、生物反应器关税飙升,培养基、磁珠等耗材进口成本激增60%,这不仅是数字的跳动,更是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的精准打击。

       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尽管中国医药进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关税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但中国医药产业的韧性使其能够有效应对。通过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拓展国际市场等策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有望从“卡脖子”困境中找到“握命脉”的未来。

       从供应链角度看,虽然在短期内关税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也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近些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2018年-2024年A股医药生物上市企业研发投入逐年递增;我国生物药新药首次IND数量逐年递增,且新药管线中以ADC、基因疗法、细胞疗法、核酸药物为代表的新技术疗法占比不断提高;国内创新药上市加速,2024年国产生物1类新药获批高达22个。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出海步伐也在加快。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药出海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下新高。从技术赛道看,ADC是2025年一季度最热门的出海领域,共涉及8笔交易,且交易金额也最高,超170亿美元。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的有力证明。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共振下,中美关税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构医药产业价值链。中国医药产业在享受过往贸易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直面关税带来的短期冲击,这也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双重突围战”。一方面,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促使着企业加快国产替代的进程;另一方面,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迫使国内创新药企重新审视出海策略。

       在过去十年中,国内创新药实力显著提升的背后,全球产业分工的格局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关税战不仅影响中国创新药企的海外市场布局,也对其国内供应链提出了严峻挑战。在高端科研仪器、试剂及耗材等领域,美国产品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关税的增加使这些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给国内药企的研发和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面对这一困境,国内药企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许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逐步实现了关键设备和耗材的国产化。例如,一些企业在生物制剂研发生产中常用的纳滤膜包等关键耗材上,已经开始尝试国产替代。这种替代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然而,国产替代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任何生产变更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监管审评。这一过程不仅耗时长,还增加了企业研发成本。为了加快国产替代进程,许多企业呼吁监管部门加快审评速度,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化审评流程、建立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快了国产替代产品的审评速度。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支持,也推动了国产替代的进程。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原创新药数量仍然相对较少,比如2015年至2024年,全球获批的FIC药物中,国外有152个,而国内仅有6个,尽管全球首发占比在过去十年间飙升近10倍(2015年国产1类创新药4个,2024年国产1类创新药37个)。同事,在中国新药研发的赛道上,“内卷”现象显著,众多临床产品扎堆于少数热门靶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企业在靶点选择上更为分散,热门靶标的集中度相对较低。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国新药研发在靶点选择上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而海外则展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研发格局。

       鉴于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亟需凝聚各方力量,聚焦关键领域,加速推进国产替代进程,以确保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在关税战的压力下,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过去,许多企业依赖单一的海外市场布局,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出海路径。例如,百济神州通过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了供应链的本地化,降低了关税风险。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传奇生物则通过与强生等跨国药企的合作,实现了海外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不仅为传奇生物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渠道,还通过跨国药企的资源,加速了产品的国际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成功,表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药企不再需要“单打独斗”,通过与国际巨头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NewCo模式(New company,成立新公司)的兴起也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成立新的海外公司,剥离资产的中国背景,企业将吸引国际资本的关注,从而实现管线的快速推进,达成海外交易。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将管线权益和新公司形象“本土化”为美国公司,从而剥离资产的中国背景,降低关税风险,为后续的产品管线推进和融资活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展望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成败将取决于“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贯通能力。随着合成生物学、量子计算等底层技术的突破,新一代生物制造平台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研发范式。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今后全球化布局策略的重构。当关税战倒逼技术自主,国内药企想要引领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与全球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去中心化”的国际研发联盟,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另一方面,要通过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构建区域生物银行和临床试验网络,助力国内药企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加速创新药的开发与推广,同时也有机会参与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医药标准体系。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打破“卡脖子”困局,更是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定义属于中国的“游戏规则”。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


声明:本文系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作品问题,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所属栏目:行业动态】    【查看次数:30次】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8日】